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教学资源>> 正文内容

莫让赏识评价变“忽悠”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 作者:教学心得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4日 点击数: 字号:

  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应以鼓励、表扬的评价为主,这已是广大教师的工作常识。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存有失度、失信现象,以致把鼓励、赏识学生变成了“忽悠”学生。

  误区一:面对学生认知的偏失,教师只赏识无纠正。

  赵老师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信客》,上课伊始有这样的教学镜头。

  师:大家预习时有什么问题?

  生1:题目“信客”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2:文章写的是一个送信的人,“信”是“送信”的意思,“客”表示对他的尊敬。

  师:“信客”就是送信的人,“客”是表示尊敬。(对生1)满意吗?

  生1:满意!

  师:生2回答正确,鼓掌表扬一次!

  (众生鼓掌,做笔记)

  看到学生又是鼓掌,又是做笔记的忙活劲儿,我很为学生和赵老师遗憾,师生在自主顺畅的情境中生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信客”的“客”“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我们知道,与“信客”同构的词语还有“乘客、顾客、食客、看客、政客、掮客、说客”等,整体思考这些词语,师生不难共同推敲得出“客,表示从事某一种职业、有某种爱好的人”的认识。

  为什么赵老师没有及时觉察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失呢?课后议课时,赵老师坦言刚上课时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轻松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上,面对这个备课时没有留意也并不算难的解词问题,一时没来得及推理,便本着相信学生赏识学生的教学理念匆忙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其实,以赵老师的专业素养是不难推理出“客”的正确解释的,赵老师遗憾的地方在于太相信学生的能力了,过于急于践行赏识学生的理念,忽视了教师在学科素养上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能。

  误区二:面对学生“大众化”的回答,教师为赏识送浮词。

  李老师借班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

  师(PPT出示一幅草青花红柳绿的春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春天来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燕子在空中飞翔。

  师:所以你说春天来了!哎呀!你太聪明了,了不起!

  (学生与听课教师或抿嘴含笑,或张嘴大笑)

  听到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一头雾水,难道八年级十五六岁的学生看到发芽的柳树、开放的迎春花、飞翔的燕子知道春天来了就是“了不起”,就是“太聪明”了吗?不知那名被“赏识”的学生是否感觉自己真的“了不起”?其他学生会向他投来钦慕的目光吗?

  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不难理解李老师的处境和意图,是借班上课,又是电教室这一陌生的环境,后面还有近百位听课教师,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李老师选取了以赏识评价来激励学生、营造积极互动氛围的教学策略。应该说,这一选择是符合教学情境和教学规律的,可惜的是,李老师评价用语失度了、过誉了,变成“忽悠”了。课堂教师评价作为师生交际的组成部分,应遵从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而违背“质的准则”的赞誉必将因其夸张虚浮而受到学生的漠视和不认同,无法达成教师评价的话语意图。

  以上两个案例启示我们,教师赏识评价学生应以真实具体为前提,巧妙引导正偏失,恰当评价去浮词,让“忽悠”远离课堂。(濮阳市第三中学 董金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